“西部创业为什么不涨?” 这个问题,我听过太多次了,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在纠结。说实话,很多人把“西部创业”简单地等同于搞个项目、找个风口,然后坐等它“涨”起来。但这背后,远没那么简单,甚至可以说是被很多光鲜亮丽的包装给误导了。
首先得捋一捋,我们说的“涨”,到底是指什么?是融资额?是用户增长?还是估值飙升?在很多一线城市、在某些热门赛道,这种“涨”似乎是常态,好像钱投进去,人进来,数据就应该往上冲。但在西部,尤其是很多中小型的创业公司,这种“涨”的节奏和逻辑,可能就不太一样了。
我见过不少西部创业者,他们做的事情非常扎实,比如深耕某个细分行业,解决一个具体的技术难题,或者服务好一小撮用户。他们的“涨”,可能体现在利润率的稳定、客户忠诚度的提高、或者团队技术能力的迭代。这种“涨”,不耀眼,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业务增长。
可问题在于,很多时候,外界(包括投资人、媒体,甚至是创业者自己)的期待,是按照一线城市的“速度”和“规模”来衡量的。当西部创业者没有迅速达到那种“爆发式”增长时,就会被贴上“不涨”的标签。这本身,可能就是一种误读。
再来聊聊地域差异。西部和东部、一线城市,在很多基础要素上都有显著不同。比如人才储备、市场辐射能力、以及最直观的——资金的活跃度。
我们不能忽视的是,大部分的风险投资机构,核心团队和资源还是集中在一线城市。这意味着,即使你的项目再好,在融资阶段,你就可能要面对更多来自“地理位置”的挑战。不仅仅是路演的距离,更重要的是,投资人对你所在地的认知、对当地市场的理解,以及他们对这种“地域性”创业公司未来发展潜力的判断。
还有一个更微妙的点,就是“市场认知”和“行业惯性”。一线城市的市场,往往迭代更快,消费者对新事物接受度更高。而西部很多地方,市场相对保守,用户习惯的养成需要更长的时间,也需要更接地气的沟通方式。如果你套用一线城市那一套打法,直接搬到西部来,很容易水土不服,自然也就谈不上“涨”了。
很多时候,“西部创业为什么不涨”的答案,其实藏在“玩法”里。过去的几年,大家都在追逐风口,比如共享经济、新零售、直播带货等等。这些风口在一线城市迅速催生了一批高估值的公司,但这些风口到了西部,很多时候就变了味。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尝试在一个二三线城市推广一个线上服务平台,初期数据确实不温不火。后来我们发现,当地用户对这种“纯线上”的模式接受度不高,他们更习惯on-line下完成交易,或者需要有线下的触点作为保障。于是,我们不得不调整策略,增加线下门店的覆盖,甚至与当地的实体商家合作,把线上平台作为他们的获客和管理工具。
这种调整,说白了就是“玩法”的改变。不是项目本身不行,而是你连接用户、触达市场的方式,没有跟上当地的节奏。很多西部创业者,在这一点上,要么是固守传统,要么是照搬别处的经验,结果就是错失了适应当地市场的机会。
我接触过不少在西部扎根的创业者,他们很多人其实并不在意是否能快速“涨”成一个独角兽,他们更看重的是“做成一件事”,做出有壁垒、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。
比如,我们认识一家做特色农产品供应链的公司,他们的“涨”,体现在每年稳定地帮助多少当地农户增收,他们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优化物流,减少损耗,让消费者吃到更新鲜的产品。这种“涨”,不是账面数字上的爆炸,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提升。
这种“精耕细作”的模式,在初期可能不会吸引太多眼球,也很难获得巨额融资。但恰恰是这种模式,能够帮助企业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发展,建立起真正的护城河。而很多“涨”得快的公司,一旦风口过去,估值崩塌,就暴露了其模式的脆弱性。
所以,“西部创业为什么不涨”这个问题,与其说是西部创业的“原罪”,不如说是我们对“创业成功”的定义,或者说我们衡量“涨”的标准,需要更加多元和务实。西部创业的机会,可能不在于去追逐风口,而在于深入挖掘当地的资源禀赋、市场痛点,并且以更符合当地实际的“玩法”去解决它们。
这需要创业者有更强的耐心,更深的行业洞察,以及更愿意“在地化”的决心。投资人也需要调整他们的视角,去发现和支持那些真正有长期价值、能够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,以不同的模式蓬勃发展的企业。毕竟,中国的市场是多元的,创业的路径也应该是多元的。
要打破“不涨”的标签,关键在于理解“涨”的真正含义,并找到适合自己的“生长”逻辑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