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会问,天然气怎么有时候卖得比很多东西都便宜?尤其是在咱们国内,感觉用了这么多年,价格好像一直没怎么大涨。这里面其实门道不少,别看它用起来方便,背后涉及到很多复杂的东西。有时候便宜,有时候又感觉贵,这跟咱们平常认知不太一样。
最直接的原因,当然还是供需。咱们国家天然气消费量这几年是蹭蹭往上涨,尤其“煤改气”之后,北方冬季的采暖季对天然气需求那是相当旺盛。但你要是光看国内产量,那肯定不够。大量的天然气得靠进口,无论是管道气还是LNG(液化天然气)。进口管道气,比如来自俄罗斯的,价格受国际长约合同影响,相对稳定,但也有波动。LNG就更复杂了,它是船运的,受国际LNG现货市场行情、船期、接收港口拥堵情况等等一大堆因素影响。
想想看,国际LNG价格有时候会跌到谷底,主要原因可能是某个大产气国产能过剩,或者主要消费国需求骤减。比如,疫情初期,全球工业活动停滞,LNG需求一下子就下来了,很多船都改道或者在海上飘着,价格自然就压得更低。这时候,国内进口商能拿到相对便宜的LNG,理论上成本就下来了,市场上的零售价自然也就显得“便宜”了。
当然,还有国内自身产能的因素。国内像鄂尔多斯、四川盆地等地都有不少天然气产量,而且这几年页岩气开发技术也在进步,产量一直在爬坡。国内产量加上进口量,共同构成了咱们的总供应。有时候,如果国内产量增长正好赶上国际市场LNG价格低迷,那叠加效应下,终端价格就可能给消费者一种“很便宜”的感觉。
不过,我们理解的“便宜”,往往是跟我们日常生活中其他商品比较出来的。天然气价格在国内,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自由浮动。它受到政府的指导价、以及“管住中间、放开两头”的改革思路影响。上游的气源价格,特别是长输管道气,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发改委定价的基准影响,并且会和国际原油价格挂钩,但有一定滞后性。下游的销售价格,也就是我们家庭和工业用户付的钱,则是在上游成本基础上,再加上管输、配气、加气站运营等费用,最后由政府或价格主管部门审批。
有时候,我们觉得便宜,可能只是因为相比国际上一些高度市场化的天然气价格,我们的价格受到了更多政策层面的“锚定”和“缓冲”。举个例子,在冬季采暖季,为了保障居民用气,国家会优先保障供应,即使气源成本很高,也会通过一些机制来平抑价格,不让老百姓承担过多的成本波动。这就好比,你在超市买菜,有时候商家为了促销会赔本卖,但那只是短期行为。天然气价格的这种“稳定”,背后可能是一种长期的能源政策考量。
我记得几年前,有一次国际LNG价格飞涨,很多国家终端用户的天然气账单都翻了好几倍。但咱们国内,虽然也感受到了压力,但终端居民用气价格变动并没有那么剧烈。这就是政策在里面起的作用。它可能是在上游进口环节,通过签订长期合同、套期保值或者国家战略储备等方式,来锁定一部分成本,从而保护终端用户免受市场剧烈波动的影响。
另外,我们说的“便宜”,很多时候是基于一个平均值或者居民用气的价格。但天然气在不同用户、不同时段的价格是不一样的。工业用户,尤其是那些能灵活调整用气时间的“可中断用户”,他们的价格通常比居民用户要低,因为他们承担了更多的市场风险,可以在非高峰期大量采购。而在冬季采暖高峰期,即便同是工业用户,价格也可能比平时要高。
我之前在一家化工厂的朋友就说过,他们的天然气用量很大,而且是可以根据市场价格进行调节的。在夏季或者非采暖季,他们能拿到比居民用气更优惠的价格,有时候甚至比我家里冬天烧壁挂炉的天然气单价还要低不少。这背后是天然气公司为了充分利用管网和设施,将富余的产能和供应导向了愿意承担风险的工业客户。
还有一个现象,就是我们有时候去加气站给车充气,或者看到一些LNG运输车,感觉价格好像也挺有竞争力的。这部分价格受到商用车用气政策、以及加气站的运营成本和利润率影响,也会和汽油、柴油等其他能源价格形成比价。所以,不同场景下,我们对“便宜”的感受可能来自不同的定价逻辑。
天然气之所以能便宜地送到我们手里,强大的基础设施是关键。咱们国家这几年一直在大力建设天然气管网,包括“西气东输”、“川气东送”等一系列骨干管网,还有LNG接收站和储气库的建设。这些大型基建项目的投资巨大,但一旦建成并稳定运行,就可以大幅降低天然气的运输成本,并且提高供应的可靠性。
试想一下,如果没有密布的管道网络,大量的天然气只能靠槽罐车运输,成本得高到哪里去?LNG接收站和储气库,更是相当于给整个天然气供应系统上了“保险”。在进口量大的时候,可以接收更多LNG,在需求旺盛或供应紧张时,可以从储气库释放,起到“削峰填谷”的作用。这种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,虽然前期成本很高,但从长远来看,是保障天然气价格相对稳定和可接受的重要基石。
我记得有一次去考察一个LNG接收站,那规模简直像个小港口。那么多巨大的储罐,还有配套的卸船、气化设备,都是24小时在运转。这些固定资产的折旧和运营维护成本,其实也是天然气价格的一部分。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设施,我们才能在全球市场上,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LNG,并将其安全高效地输送到全国各地。
最后,不能不提的是环保政策和能源转型的背景。国家大力推广天然气,是出于减少污染、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战略考量。在“蓝天保卫战”等一系列环保政策的推动下,煤炭在很多领域被天然气替代。为了鼓励这种替代,并保证清洁能源的供应,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天然气价格进行引导和支持,使其在经济上比高污染能源更具吸引力。
这就像是为了让你买健康食品,商家可能会稍微给点优惠,或者把不健康的食品价格定得更高。天然气作为一种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,它的推广背后,有国家层面的战略推动。这种推广,有时会体现在价格上,让它在与煤炭、石油等能源的竞争中,能够站住脚跟,甚至显得“便宜”。当然,这种“便宜”不是说它不赚钱,而是说在整个能源体系的成本考量和战略布局中,它被赋予了更重要的角色。
上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