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没口罩怎么复工?” 这问题问出来,我一看就知道,要么是刚遇到这事,要么还没真遇到过。市面上缺货,这大家都知道,但真到了要开工,又不能干等。我这几年跟工厂打交道,遇到的突发情况也不少,这回算比较集中的了。很多人以为没口罩就得停工,这倒也不是绝对的,关键在于你的风险评估和管理能力。
首先得弄清楚,我们说的“没口罩”,是真的一个都买不到,还是说“常规渠道没了,但还有其他办法”。在我看来,很多时候是第一种情况,但更常见的是,大家被“必须N95”的观念框住了。复工不是一蹴而就的,得一步步来,而且得看你具体是什么行业,什么岗位。
比如,我们之前有个做电子元件的客户,车间环境相对封闭,人员密集,对空气质量要求很高。他们那时候真的就是N95都买不到,只能是强制要求工人在进入车间前,在指定区域,按照最高标准洗手、消毒,并且在车间内保持超长距离工作,甚至启用了一些备用的、通风效果更好的旧厂房。这当然不是理想状态,但总比完全停着强。
还有一个案例,一个小型加工厂,工人需要近距离接触,这种情况确实很棘手。他们当时是强制要求工人自带“布口罩”,并且企业提供消毒液和洗手设备。关键在于,他们花大力气去培训工人如何正确佩戴和清洗布口罩,并且对出入厂区的人员进行了严格的体温检测和健康申报。这也有点“因陋就简”的意思,但风险管理上,把能做的都做到了极致。
“没口罩”不等于“没防护”。我们得跳出思维定势,想想除了一次性医用口罩,还有什么能顶上,或者说,在缺乏口罩的情况下,能不能通过其他措施来降低风险。这涉及到“人”和“环境”两方面。
从“人”的方面来说,除了口罩,最基本的就是勤洗手、保持社交距离。很多时候,比起口罩本身,这两个习惯的养成更能有效阻断传播。我们当时为一些客户紧急制定方案时,会特别强调这一点,甚至会在工位之间设置临时的隔板,比如用PVC板或者厚实的纸板,让大家在工作时也能保持一定的物理隔离。
从“环境”方面,加强通风是重中之重。哪怕没有高质量的口罩,把车间、办公室的窗户全部打开,保证空气流通,就能显著降低病毒在空气中传播的浓度。如果通风条件实在不好,那就得考虑增加紫外线消毒设备,或者更频繁地对公共区域进行消毒。有些工厂会用一些专门的喷雾消毒设备,在非工作时间对整个区域进行覆盖式消毒。
另外,我发现,很多时候“没口罩”是暂时的,是供应链上的问题。这种情况下,很多企业会动用一切关系去寻找替代货源,包括但不限于:contact外地的供应商、直接从代工厂批量采购、甚至有人会自己从国外订购。这中间的差价和物流成本,都得算进去。我记得有个客户,为了几个工人的口罩,跑了三四个省才凑齐一批,而且价格高得离谱,但为了复工,也只能咬牙买了。
在推行这些“没口罩”的复工方案时,遇到的问题可不少。最直接的就是工人不理解,觉得这些措施不如戴个口罩来得直接有效,甚至会抗拒。这时候,就需要非常耐心地去解释,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做,风险点在哪里。用一些具体的案例,比如哪个地方因为疏忽导致了传播,能让大家有个警醒。
另一个大问题是成本。增加消毒频次、延长通风时间、设置物理隔断,这些都是有额外成本的。企业在决策时,往往需要在“保证安全”和“控制运营成本”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。而且,这些措施的效果,不像戴个口罩那么直观,有时候很难量化,领导层可能不容易买账。
我们有一个经验是, 没口罩如何复工 ,关键在于“组合拳”。不能指望某一个单独的措施能解决所有问题。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,把能够做到的、风险等级相对低的措施先做起来,同时积极寻找口罩的来源。我的建议是,优先保障最核心、风险最高的岗位,比如与客户直接接触的岗位,或者人员密集、无法有效隔离的岗位。
从长远来看,依靠“没口罩”的应急方案显然不可持续。企业需要尽快建立起稳定的口罩供应链,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来提升自身的防疫能力。比如,有些大型企业会考虑自己建立小型的口罩生产线,以备不时之需。当然,这成本很高,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承受的。
更实际的做法是,与多家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,并且留有一定的安全库存。同时,也要关注市场信息,了解哪些渠道可能会有货源。我曾经见过有工厂,提前囤积了一批高品质的消毒液和防护服,结果在最紧张的时候,这些东西就派上了大用场,虽然不是口罩,但也大大缓解了其他方面的压力。
总的来说, 没口罩如何复工 ,这背后考验的是企业的应急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意识。与其把目光死死盯在“口罩”这两个字上,不如思考一下,在缺乏关键物资的情况下,我们还能通过哪些组合性的、系统性的措施来保障生产和人员安全。这就像打仗,没有足够的子弹,你得想办法用刺刀、用战壕、用协同来弥补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