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延长回购时间?聊聊我们是怎么考虑的

理财顾问 (1) 7小时前

为什么延长回购时间?聊聊我们是怎么考虑的_https://wap.fcdydaikuan.com_理财顾问_第1张

“为什么要把回购期定这么长?”这个问题,我们内部讨论过,外面找我们聊的也经常问。说实话,这事儿没那么简单,也不是说想弄多久就弄多久,背后确实得盘算盘算。

那些关于回购时间的“误解”

很多人一听“延长回购时间”,第一反应可能是商家想“赖账”或者“套牢”消费者。我倒觉得,这更多的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,或者是对某些细分行业的不了解。就拿我们来说,做的是那种定制化程度比较高,或者说交付周期本身就偏长的一些产品或服务。你想想,如果是那种标准化的、批量生产的东西,回购期短一点,甚至没有回购期,那是很正常的。但我们遇到的情况,往往是消费者在下单后,还需要一个过程来确认、来调整,甚至是在等待我们的生产周期。

比如说,我们曾经尝试过一个项目,早期的时候觉得“用户体验第一”,回购期定得非常宽松,恨不得用户觉得不好就能随时退。结果呢?一方面,确实有少数用户觉得满意,但另一方面,大量的资金被占压了,很多本来可以投入到优化生产、研发新功能上的资源,就这么卡在那边了。更要命的是,一些本该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测试和反馈的环节,也因为这个“无限延长”的回购期而变得模糊不清,我们反而不知道用户到底是对产品不满意,还是纯粹忘了这回事。这种“过度宽松”,说实话,对我们公司运营的效率是有明显影响的,也间接影响了我们能为更多用户提供更好服务的可能性。

所以,我们才开始认真思考,究竟一个合理的回购时间应该是怎样的?它既要给消费者一个充分的保障,让他们觉得放心,但也不能长到影响正常的商业运作,更不能因为太模糊而造成不必要的纠缠。

实际操作中的考量:从“短”到“长”的转变

我们做生意,总得有几个核心的衡量指标吧?周转率、现金流、客户满意度,还有就是运营成本。回购期的长短,直接就影响着这几个指标。最早的时候,可能是因为市场竞争激烈,或者我们对自己的产品确实没那么自信,总想着赶紧把客户“攥”在手里,所以回购期定得很短。那时候,感觉就是“赶紧卖出去,赶紧回款”,生怕有什么变数。但是,这样做出来的产品,往往是“快餐式”的,用户拿到了,可能短期内觉得还可以,但长远来看,因为缺乏足够的打磨和调整时间,口碑反而上不去。

后来,我们接触到一些客户,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,更是一种解决方案,或者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需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体验、去磨合、去反馈。比如,我们为一家企业客户提供了一个定制化的系统,这个系统上线后,还需要他们内部的团队去跑一段时间,去发现潜在的问题,去调整参数,去和他们原有的流程对接。如果回购期太短,他们还没跑明白,我们就要求他们做出最终决定,这显然是不合理的。所以,在这种场景下,延长回购期,就变成了一种必然,而且是客户也希望看到的一种“保障”。

我们发现,延长回购期,其实也是在传递一种信号:我们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,我们愿意给客户足够的时间去验证,去信任。这是一种基于“长期价值”的考虑,而不是短期的“一锤子买卖”。而且,在很多高客单价、长生命周期的产品上,这种“信任传递”的效果会非常明显。

保障的边界:平衡与权衡

当然,延长回购期也不是越长越好。有个度的问题。比如,我们曾经有过一次尝试,把一个项目的回购期拉到了半年。初衷是好的,觉得这样客户可以安心使用。结果呢?很多客户根本用不了那么多时间,或者说,他们其实只需要两三个月就能做出判断。这半年里,有很多本可以结束的交易就这么被拖着,资金回笼速度明显变慢,而且,也给我们的售后支持团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,因为很多过了最佳反馈期的“小问题”,如果当时处理了,可能根本不会成为后续的大麻烦。

而且,我们要考虑的是,回购期一旦定下,我们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。比如,如果产品在这段时间内出现质量问题,我们是需要负责的。所以,延长回购期,本质上也是在拉长我们承担责任的周期。这就要求我们的供应链、质量控制、售后服务体系都要有足够的能力去支撑。我们得确保,在这么长的时间里,我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,依然能够保持高标准。这背后,其实是对我们整个运营体系的一次严格的考验。

从我们接触的实际案例来看,很多成功的案例,都是在“保障”和“效率”之间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。这个平衡点,不是一成不变的,而是会随着产品特性、市场环境、客户群体而变化的。所以,我们内部会定期复盘,根据实际的数据和反馈,去微调回购期的设置。

如何设定一个“聪明”的回购期?

那么,怎么去设定一个“聪明”的回购期呢?首先,得是对产品有深入的理解。这个产品,它的核心价值点是什么?用户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全体验到?它是否存在一个“试用期”的概念,还是一个“验收期”?这些都得搞清楚。

其次,就是对客户群体的分析。他们的消费习惯、决策流程是怎样的?他们是追求“快”、“便宜”,还是更看重“品质”、“保障”?比如说,我们服务的一些企业客户,他们的采购流程相对比较复杂,可能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审批,那么,留给他们更充裕的回购时间,反而会减少因为匆忙决策而产生的退货。

还有一点,就是对行业内的普遍做法也要有所了解。当然,这不是说要照搬,而是要从中汲取经验,判断我们自己的定位。我们看到,像一些高端定制家具、甚至是某些软件订阅服务,他们的回购期设置,往往就比消费电子产品要长很多。这背后,其实都有其行业逻辑。

我们现在的做法是,把回购期设置得相对合理,能够满足大部分用户的核心需求,同时,在一些特殊情况下,我们也保留了“客户沟通”的渠道。也就是说,如果用户确实有特殊的理由,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评估,我们也不是完全不能商量。但前提是,得有合理的沟通和解释。这比一开始就把所有人都“框”在一个死板的期限里,要显得更灵活,也更人性化。

不止于“回购”,更是“信任”

总而言之,为什么要把回购时间延长?在我看来,这不仅仅是为了给客户一个“退货”的选项,更重要的是,它是一种“信任”的建立方式。一个合理的、稍长一点的回购期,是在告诉客户:“我们有信心,你也有时间。”它传递的是一种“长期合作”的意愿,一种“负责到底”的态度。这对于我们这样希望在特定领域深耕的企业来说,是非常重要的。长远来看,这种基于信任的品牌形象,比短期内多卖出去几件产品,带来的价值要大得多。

下一篇
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