充电桩买哪个股,老司机给你掰扯掰扯

国际投资 (2) 21小时前

充电桩买哪个股,老司机给你掰扯掰扯_https://wap.fcdydaikuan.com_国际投资_第1张

“充电桩买哪个股?”这问题,问得太直接,也太常见了。感觉好多人一听新能源车火了,就想着逮着充电桩这根“线”发财。但说实话,这事儿没那么简单,不是随便挑个名字沾边的就能躺赢的。我见过不少人,跟风买,结果被套得死死的,最后还得我劝他们别慌。

别只盯着“桩”本身,更要看“桩”往哪儿插

大家都在聊建多少桩,谁的桩多。这个没错,量是基础。但你想没想过,这些桩建在哪儿?是居民小区里,是商场停车场,还是高速服务区?不同的场景,它的盈利模式、运营成本、技术要求,甚至是政策支持,都可能完全不一样。小区里建桩,你要协调物业、业委会,还得考虑产权问题;商场里,你可能得跟商场谈分成,看能不能吸引更多人来消费;高速服务区,那地方人流稳定,但建设和维护成本肯定高。所以,理解充电桩的“落地场景”,比单纯看它建了多少个,重要得多。

我当初刚接触这个领域的时候,也犯过这个错,就觉得谁的装机量大,谁就牛。结果后来才发现,很多装机量大的,可能就集中在某些特定区域,或者主要服务于特定类型的车队,比如营运车辆。这种模式虽然看起来数据好看,但它的增长天花板可能比你想象的要低,而且对运营能力的要求特别高。你想啊,你得保证桩的可用率,得有高效的调度,还得处理各种突发情况。要是出了故障,你反应慢一点,用户体验就差了,口碑就崩了。

再者,围绕着充电桩,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环节能赚钱。比如说,运营商能不能通过大数据分析,去优化充电时间和价格?能不能和电网公司合作,参与削峰填谷?甚至能不能把充电桩变成一个信息发布平台?这些附加值,往往比卖电本身的利润空间要大。你买股票,看的就不应该只是一个“卖电的”公司,而是整个充电生态链里,最有可能吃到“增量红利”的那部分。

从“谁建桩”到“谁运营”再到“谁赋能”

很多人问充电桩买哪个股,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设备制造商,觉得他们是源头。没错,设备制造确实是个环节,而且技术壁垒也存在。但别忘了,充电桩技术更新很快,设备磨损也快。一个公司的设备好不好,能不能卖出去,还得看它的市场推广能力,以及有没有形成自己的生态。光会造东西,卖不出去,或者卖出去后没人用,那也没用。

更关键的是运营。现在很多新能源车主,最头疼的就是找桩、排队、支付不顺畅。谁能把运营这块做好,谁就能留住用户,形成忠实群体。这就像手机行业,最早是运营商和设备商争天下,后来发现内容和服务才是王道。充电桩也一样,谁能提供便捷、可靠、甚至有附加值的充电服务,谁就能在市场立足。我见过一些运营商,它们会主动去跟一些大型物业谈合作,把充电桩铺到小区里,再提供手机APP一键充电、预约充电、甚至代客充电的服务,这种精细化运营,就很不一样。

还有就是“赋能”。这个词听起来有点虚,但实际作用很大。比如,一些公司不仅仅是造桩、运营桩,它们还向上游延伸,跟电网公司合作,去参与电力的调度和交易。或者向下游拓展,去整合一些车后服务的资源,比如洗车、维修、保养,把充电场景变成一个综合的服务中心。这种“赋能”能力,能够让它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,获得更高的议价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
别忘了看“充电技术”和“互联互通”

充电技术这块,大家最近可能听到过快充、超充,还有一些新的技术在研发。比如,无线充电、换电模式,虽然现在还没大范围普及,但未来的潜力不小。如果你看到一家公司,在技术研发上持续投入,有专利,有核心技术,那它就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行业颠覆者。但是,技术这东西,更新太快,你得有判断力,不能光听概念,还得看它能不能真正落地,能不能形成规模效应。

互联互通就更关键了。现在很多充电桩,都是独立的运营体系,你在这个运营商的桩上充了电,去了另一个运营商的地盘,可能就得换个APP、换个支付方式,特别麻烦。国家也在推动“互联互通”,就是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,让用户能够无缝地在各个运营商的充电桩上充电。谁能在这个互联互通的大趋势中,占据有利位置,比如成为平台的搭建者或者核心连接者,那它的价值就不可估量。我感觉,那些能够提供开放平台,或者能聚合更多第三方服务的公司,未来机会更大。

我记得有一次,跟一个做充电桩运营的朋友聊,他跟我吐槽说,zuida的问题不是充电桩不够,而是很多桩利用率不高,导致成本摊不下来。而且,不同区域的电力价格差异也很大,怎么去动态定价,怎么去引导用户在低谷时段充电,这都是学问。他说他们正在尝试一些新的算法,结合天气、电价、用户习惯等因素,来优化充电策略。这种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,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。

谁在“收钱”?这个最实在

回到最根本的问题:谁在“收钱”?很多人觉得充电桩就是卖电的,利润不高。确实,直接卖电的利润确实比较薄。但想想看,前面说的那些附加服务,比如车位租赁费、广告费、会员费、甚至跟商户分成,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收入来源。还有,一些公司可能会利用其充电桩网络,提供数据服务给车企,或者给第三方合作伙伴。这些都是潜在的收入点。

我之前接触过一家公司,它在全国很多城市的商场、写字楼都铺设了充电桩。一开始大家觉得它就是个充电服务商。后来发现,它跟商场签的协议,不仅仅是充电服务,还包含了广告位的投放,以及导流到商场消费的分成。这意味着,它的收入来源其实是多元化的。而且,它通过用户数据,还能给商场提供用户画像,帮助商场精准营销。这种“一体化”的商业模式,就比单纯的充电服务更有想象空间。

所以,在看充电桩买哪个股的时候,一定要扒一扒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,看看它到底靠什么赚钱,而且未来还能怎么拓展收入来源。别光看它建了多少个桩,要看它背后的“钱袋子”是怎么鼓起来的,以及将来还能不能继续鼓起来。

别只看“大头”,也看看“小而美”

当然,市面上肯定也有一些大型运营商,它们有规模,有品牌,有资金。这些公司可能是很多人的首选。但是,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“小而美”的公司。有些公司可能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,比如专门为大型车队提供充电解决方案,或者专注于某个区域的社区充电。它们虽然规模不大,但可能在特定领域内做到极致,拥有很强的用户粘性和品牌忠诚度。

我记得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,听一个地方性充电运营商的负责人讲,他们专门在一些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,提供一站式充电解决方案,从跟物业谈到安装调试,全部包办。虽然用户数量没法跟全国性运营商比,但他们的获客成本很低,而且用户口碑特别好。因为他们解决的是小区居民最直接的需求,而且服务很贴心。这种模式,如果能复制到更多类似的小区,也是一条不错的路子。

所以,在选择充电桩买哪个股时,除了那些大家熟知的“大巨头”,也可以多留意一下那些在细分领域里做得比较扎实的,它们可能在某些方面有独特的竞争优势,而且估值可能也更合理一些。当然,这需要你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,去了解它们具体做的是什么,以及它的优势究竟在哪里。

风险提示:技术迭代、政策变动、竞争加剧

最后,还是要说句实在话,任何投资都有风险。充电桩这个行业,虽然前景看好,但依然面临不少挑战。技术迭代太快,你今天买的这家公司,它引以为傲的技术,明天可能就被别人超越了。政策变化也可能带来影响,比如电价政策的调整,或者补贴政策的变化,都可能影响到运营商的盈利能力。还有就是竞争,这个行业吸引了太多玩家,从设备商到运营商,再到互联网巨头,大家都在抢市场,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。

我当年也踩过坑,听别人说某某公司在搞一个“新能源汽车+充电”的生态,听起来很美好,我也就跟着买了点。结果呢,公司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很大,但商业模式一直没跑通,用户增长也慢。最后,市场风向一变,股价就跌得没法看了。从中我学到的教训就是,不能光看概念,也不能光听别人吹,一定要自己去了解公司的实际业务,看它的现金流,看它的盈利能力,看它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充电桩买哪个股,归根结底,还是要落在公司的基本面上。

所以,如果你想投资充电桩相关的股票,我建议你多做功课,多去了解几家公司,不要盲目跟风。可以关注那些技术上有优势,运营能力强,商业模式清晰,而且有持续盈利能力的公司。当然,如果你实在不确定,也可以考虑一些指数基金,或者咨询专业的理财顾问。毕竟,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