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人为什么不敢消费?那些被忽视的深层原因

期货品种 (2) 16小时前

中国人为什么不敢消费?那些被忽视的深层原因_https://wap.fcdydaikuan.com_期货品种_第1张

“中国人为什么不敢消费?”这问题,我听得太多了,尤其是在我们做消费研究、做市场分析的时候。很多人一上来就说,是年轻人没钱,是大家都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。这话当然有道理,但感觉总缺了点什么,就像看病只看到了发烧,却没深究为什么会发烧一样。

不止是“没钱”那么简单

咱们从实际出发,我经常接触一些做实体零售的朋友,他们有的是开服装店的,有的是做餐饮的。前两年,大家都觉得疫情影响大,生意不好做。疫情过去了,你以为大家会报复性消费,像国外那样?结果呢?很多人还是捂紧钱袋子。问题就出在这儿,如果仅仅是“有钱”就能刺激消费,那就不至于此了。

这里面牵扯到很多东西,比如信心。你跟人聊,他可能不会直接跟你说“我不信未来”,但他会跟你说,“现在赚点钱不容易”,或者“以后还有很多不确定的事”,这些话背后,其实都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。这种不确定感,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花钱的意愿,尤其是大额消费,比如买车、买房,甚至是换个好点的手机,都会犹豫。

而且,这种不确定感,不是凭空来的。想想过去几年,大家经历的行业波动,一些大厂的裁员潮,还有一些曾经很稳固的职业,突然也变得不稳定了。这些信息,通过各种渠道,每个人心里都有数。在这种情况下,人们自然会倾向于储备,而不是消费。

“为未来储蓄”是一种集体潜意识

说起来,中国人骨子里就有“为未来储蓄”的观念。这和我们的文化有关,也和过去物资不丰裕的年代有关。那时候,攒钱才能买到必需品。现在虽然条件好了,但那种“手里有粮,心里不慌”的心理根基还在。

再加上,现在社会保障体系里的某些环节,可能还没有那么完善,或者说,大家觉得它的覆盖面还不够广。比如,养老、医疗,这些都是大家最关心的。一旦想到这些,就觉得手里得留点钱,以备不时之需。万一有什么状况,光靠那点工资或者社保,可能真不够。

我有个客户,做高端家电的,他们就跟我说,以前买家电,很多人是冲着品牌、冲着新功能去的。现在呢?虽然产品技术都挺先进,但很多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,会更多地考虑“这东西能用多久?”“会不会很快就坏了,得再花钱修?”那种“一次性消费”的心理,好像没那么容易被唤醒了。

消费的“边际效用”变了

另外一个角度,是消费的边际效用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你花了同样的钱,能获得的快乐或者满足感,可能不如以前高了。试想一下,过去吃饭,可能就是填饱肚子。现在呢?从街边小吃到米其林,选择太多了,反而有时候会觉得,花大价钱去吃一顿,好像也没那么惊艳,甚至不如在家好好做一顿来得实在。

这种感觉,也体现在很多消费品上。比如服装,过去一年可能要添置几件新衣服,但现在,很多人的衣柜里已经够多了,而且快时尚虽然便宜,但质量也参差不齐,穿几次就旧了,反而显得更浪费。大家开始追求“质”,而不是“量”。

我之前接触过一个品牌,他们主打的是“环保”和“耐用”,价格比一般的品牌要高一些。起初大家都不看好,觉得没人愿意为“环保”多花钱。但出乎意料的是,市场反馈还不错。很多人愿意为“好东西”买单,但这个“好”的定义,可能已经不再是单纯的“贵”或者“新”,而是包含了“更耐用”、“更省心”这些因素。

“确定性”比“低价”更重要

所以,你就会发现,很多时候,消费者想要的,不是便宜,而是“确定性”。比如,促销活动,过去大家趋之若鹜,现在呢?很多人会去算,这个促销是真的划算,还是商家玩的花样?

我之前跟一个做线上销售的朋友聊,他愁眉苦脸地说,现在的流量成本越来越高,用户越来越难留。他说,以前搞个满减,或者送点小赠品,就能吸引一大波人。现在呢?用户对这些东西已经麻木了,你得给出真金白银的优惠,而且还要让他们觉得“划算”。

这就牵扯到一个信任问题。消费者会不会觉得,你现在的优惠,是为了弥补以后涨价?或者,这个产品是不是真的值这个价?一旦消费者产生了这种怀疑,消费的意愿就会大大降低。所以,对于企业来说,建立品牌的信任度和提供稳定的价值,可能比短期的价格战,更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。

消费升级背后的“降级”心态

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,就是所谓的“消费降级”。很多人说,现在大家不爱花钱了,这是消费降级。但有时候,你会发现,大家在某些领域,依然愿意花大价钱。比如,旅游、教育、健康。这说明,大家不是不花钱,而是把钱花在了更“值”的地方。

“值”的定义,又回到了我前面说的,是跟不确定性、和对未来的预期挂钩的。那些能够提升自我价值、或者能够规避未来风险的消费,更容易被接受。而那些纯粹为了“面子”或者“享乐”的消费,在当下这种环境下,会显得有些“奢侈”或者“不必要”。

我见过一些创业公司,他们的产品定位很高,用户群体也比较高端。但他们的获客成本却越来越高,转化率也越来越低。原因是,他们的产品虽然好,但很多消费者在面对高昂价格的时候,会产生一种“这真的有必要吗?”的心理。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性价比高、或者能带来实际价值的产品。

信心,才是最好的“催化剂”

所以,回到最初的问题,“中国人为什么不敢消费?”我认为,最核心的原因,是 信心 。是对未来经济发展有信心的、对个人收入稳定增长有信心的、对社会保障体系有信心的。当这些信心都在的时候,人们自然会更愿意去消费,去享受生活。

作为行业里的人,我们能做的,不仅仅是设计更有吸引力的营销方案,或者推出更低的价格。我们更应该思考,如何通过提供稳定可靠的产品和服务,如何通过透明诚信的经营,来重建消费者的信心。当消费者觉得,他们的钱花得放心、花得值,并且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时候,消费自然会重新活跃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