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一提起黄金,脑子里就蹦出“24K”这个数字,好像那就是纯金的代名词。但说实话,在实际工作中,我见过太多因为对“k金”概念不清而产生的疑问,甚至有些不必要的纠结。今天就想跟大家随意聊聊,到底纯黄金是多少k,以及这背后的门道。
首先,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:K金,或者说Karat Gold,是黄金的纯度单位。它表示的是黄金的含量,以24份为满。所以,理论上讲,24K金就是指含金量为99.99%的纯金。
说到这个,我得分享个小经历。有一次,一位客户坚持要买“绝对的纯金”,并且反复强调“必须是24K,一点杂质都不能有”。我当时就跟他说,珠宝行业里,我们通常说的24K金,其实是指千足金,也就是含金量99.9%以上。严格意义上的99.99%的“万足金”虽然也有,但因为太过柔软,在制作工艺上限制非常大,而且价格也更高,很多时候成品反而不如千足金来得实在和耐看。客户听了之后,才恍然大悟,明白了“纯”和“可制作性”之间的权衡。
而且,即使是标注24K,实际的含金量也可能会有微小的浮动,这是生产和检测过程中的正常误差。我们行业内默认的是一个可接受的范围,而不是一个死板不变的数字。我记得以前刚入行那会儿,对这些数字特别较真,总觉得要有绝对的精确。但随着做的东西越来越多,也越来越明白,工艺和市场接受度也是衡量“好黄金”的重要标准。
那么,除了24K,常见的18K金、14K金又是什么呢?简单来说,18K金就是含金量为75%的黄金,剩下的25%是其他金属,比如铜、银、镍等。这些合金的加入,主要是为了增加黄金的硬度和改变颜色。14K金则是含金量约58.3%的金合金。
大家可能纳闷,为什么要做成18K、14K?我这么跟你说吧,纯金太软了,就像把一个铜钱掰弯一样,稍微用点力就能变形。你想想,如果用纯金来做戒指,戴两天可能就变了形,镶嵌的宝石也容易松动。所以,为了保证首饰的耐用性和设计上的多样性,加入其他金属来“强化”黄金,是必然的选择。
18K金因为其75%的黄金含量,既保证了金的贵气,又具有足够的硬度,是目前市场上最主流的K金材质之一。比如很多品牌推出的彩色K金,像玫瑰金、白K金,都是在18K金的基础上,通过调整合金成分来实现的。玫瑰金是加入了铜,白K金是加入了镍或钯等。这些都是很成熟的工艺了。
有一次,一位客户拿来一个款式很特别的吊坠,说是从国外website上买的,但是因为颜色有点暗淡,想拿来翻新。我一看,大概是14K金的,而且因为是比较老的款式,加上使用时间长,表面有些磨损。当时我就跟她说,14K金虽然比18K金硬一些,但相对来说,颜色可能不如18K金那么饱满,而且长期佩戴,表面光泽肯定会有些影响。我们最终还是通过抛光和电镀(重新做一层薄薄的18K金色)来处理,效果还不错,但我也顺便跟她解释了不同K金的特性,下次选购也能有个参考。
对于消费者来说,最直观的辨别方法就是看首饰上的印记。通常,贵金属首饰的背面或内圈都会有印记,比如“足金”、“千足金”或者“Au999”表示接近纯金;18K金则会标注“18K”、“Au750”或者“G750”;14K金会标注“14K”或“Au585”/“G585”。
但印记只是一个初步的判断。真正靠谱的还是选择信誉好的商家。我一直觉得,一个好的珠宝店,它的产品品质一定是有保障的,而且销售人员对产品的材质、工艺都有专业的了解。他们能跟你讲清楚为什么这个款式适合用18K金,而不是纯金,或者为什么这个钻石戒托要用铂金而不是K金。我经常跟一些年轻的同事说,多跟经验丰富的前辈学,不只是学怎么卖东西,更要学怎么鉴别,怎么跟客户沟通。
我个人在选购金饰品时,除了看款式和品牌,也会留心印记,并且尽量选择那些有良好售后服务的商家。毕竟,金饰品不像衣服,是可以轻易更换的。一件好的金饰,可能要戴很多年,甚至传给下一代。
所以,回到最初的问题,纯黄金是多少k?理论上是24K。但实际生活中,我们接触到的、市面上销售的,无论是24K还是18K、14K,都有它们各自的用处和价值。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,才能更聪明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份“黄金”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