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定向增发要多久?” 这问题问出来,有时候听着就有点像问“盖房子要多久”,答案太不确定了。很多人可能觉得,既然是定向的,应该比公募快吧?又或者觉得,市场好了,审批就快了。实际操作里,这真不是这么简单的事,这里面牵扯的因素太多,有时候真让人头疼。
首先,咱们得掰开了讲讲这定向增发的大致流程。从最开始的董事会预案,到股东大会审议,再到向监管机构报材料,然后等批复,拿到批复后再去contact发行对象,最后完成发行。这每一步都像个小关卡,跨过去还得看后面一关的脸色。
董事会预案和股东大会审议,相对来说是公司内部的事,如果内部沟通顺畅,时间还好控制,一般一个月左右能走完。但关键在于向监管机构报材料和等批复。这个环节的时间差,那可就大了去了。
以前可能还好说,现在监管越来越严,审核也越来越细。你想想,监管机构要看的不仅是公司有没有钱,还得看你这次定向增发募来的钱,到底用来做什么,有没有实际项目支撑,对公司长远发展有没有好处,会不会损害中小股东利益。这些都需要时间去审核、去判断。
报批材料这块,就跟考试似的,材料不全、不规范,直接打回来重写,那时间就白白浪费了。而且,监管机构会时不时地问一些问题,要求公司进行解释、补充。这些问询函,一来一回,可能就要个把月。有时候,问题比较复杂,需要公司去做一些实质性的调整,比如修改募投项目,重新进行论证,这个时间就更难说了。
审核速度跟市场行情也有点关系。如果市场行情好的时候,大家情绪都比较积极,审核可能相对会顺畅一些。但如果市场不太好,监管机构可能会更谨慎,对项目的风险评估也会更严格。所以,有时候你看着别人家的公司定向增发很快就批下来了,你就眼红,但你知道不,他报上去的时候,市场正好处于一个相对乐观的阶段。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一个项目,材料都准备得很充分了,觉得应该很快。结果监管机构一来问询,问的全是关于募投项目可行性的细节,而且还要求公司提供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评估报告。那个报告,光是写出来,contact相关单位盖章,就花了一个多月。回来之后,监管机构又提出新的问题,又是几轮的沟通。最后整个流程下来,从董事会预案到批复下来,足足花了七八个月,比我们最初预估的整整长了一倍。
除了监管审批,发行对象是谁,也直接影响着定向增发要多久。通常情况下,定向增发就是面向几个特定的投资者,比如大股东、战略投资者,或者是符合条件的机构投资者。和公募发行比起来,接触的投资者数量少,沟通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。
但是,如果最终确定的发行对象,在最后关头因为各种原因(比如他们自身的资金安排问题,或者对市场预期产生了变化)不想投了,那整个发行计划可能就要重新调整,重新去找其他投资者,这无疑会大大延长发行周期。
还有,发行价格的确定也是一个技术活。定价过高,投资者不买账,发行不出去;定价太低,又对现有股东不公平。这个定价过程,需要公司和潜在投资者之间充分的沟通和博弈,有时候也会花不少时间。
我见过最快的一次,大概从预案到发行完成,也就三四个月。那是公司业务发展特别好,募投项目又是市场急需的,而且几个大股东都坚定看好,一口气就认购了大部分。这种属于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。
但我也见过拖了一年多的,原因五花八门。有的是因为公司内部股权结构变动,影响了增发方案;有的是因为募投项目被监管机构质疑,要求公司调整;还有的是因为遇到系统性风险,市场大幅波动,导致公司和投资者对发行价格产生重大分歧,不得不暂停。
所以,当有人问我定向增发要多久,我一般会给他们一个比较宽泛的区间,比如六个月到一年半,然后强调“这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,具体要看公司自身的具体情况、募投项目的质量、市场行情以及监管机构的审核效率”。这种说法,虽然听着不够“精准”,但却更符合实际操作的复杂性。
总的来说,定向增发要多久,没有标准答案。它是一个涉及公司内部决策、外部市场环境、监管机构审批以及与投资者沟通的复杂过程。要想顺利快速完成,公司需要做的就是,第一,提供真实、清晰、有说服力的募投项目;第二,配合监管机构的审核,及时、准确地回应各种问询;第三,与潜在投资者保持良好沟通,建立互信。
未来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深入,IPO和再融资的审核效率可能会有所提升,但定向增发本身的严谨性,我认为并不会因此大幅降低。毕竟,保障投资者的权益,保证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,永远是监管的核心。所以,对于计划做定向增发的公司来说,做好充分的时间准备和心理预期,是相当有必要的。
上一篇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