券商的“寒冬”:不是风停了,是船在调头

新股数据 (3) 10小时前

券商的“寒冬”:不是风停了,是船在调头_https://wap.fcdydaikuan.com_新股数据_第1张

近来“券商寒冬”的说法在圈内传得挺热闹,尤其是一些刚入行的小伙伴,看着交易量上不去,佣金费率卷到飞起,再看看投行部门几个项目都没过会,心里难免打鼓。其实,与其说是“寒冬”,不如说整个行业正在经历一次深度的结构性调整,而且是主动的、被动的,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调头。

旧的增长引擎失灵了?

还记得前几年,只要市场行情好,哪怕是给客户介绍一只“砖头股”,都能顺带卖出去几款理财产品。那时候,低费率就能吸引大量散户,加上资本市场整体扩容,IPO、再融资就像印钞机。券商的重心似乎都在于“规模驱动”,谁的客户基数大,谁的佣金收入就稳。我们那时候也忙,但更多的是在“收割”市场的红利。

但现在,直接看数据就明白了。经纪业务的佣金率已经低到地板价,再往下空间非常有限。存量客户的资金沉淀率也越来越低,大家都更倾向于把钱放在货币基金或者其他更稳健、收益看得见的渠道。这不仅仅是费率竞争的问题,而是客户的理财习惯、风险偏好,甚至是对财富管理的认知都在发生变化。

更别说,现在大家获取金融资讯的渠道太广了,不再是过去那种信息不对称的时代,券商经纪人的“信息优势”越来越模糊。客户自己就能在各种APP上看到各种分析,甚至直接on-line上就能完成交易,券商线下营业部的一些传统功能,比如开户、咨询,很多都可以on-line上实现了。这让过去依赖线下网点和人海战术的模式,显得越来越吃力。

投行和资管的“转型阵痛”

投行业务,过去几年确实风光无限,特别是IPO业务,承销费率虽然比国际水平低,但胜在项目多。然而,随着注册制的推进,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和更严格的监管,也意味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增加。我们接触的很多项目,从最开始的沟通到最终的申报,过程中遇到的反馈、要求,比以前要复杂得多。有些项目,眼看着就要过会了,结果因为一些突发情况,比如被监管部门问到某个核心数据或者合规问题,项目进程就停滞了,甚至被撤回。

这不仅仅是“过会率”的问题,更是对券商内核能力、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过去那种“尽力而为”的承销模式,现在要变成“必须对项目质量负责到底”的模式。这对于很多券商来说,是个不小的挑战,需要调整内部的激励机制、业务流程,甚至是对人才的培养方向。

再看资管业务,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,以及第三方基金公司的崛起,都在挤压券商资管的市场空间。券商过去那种通道业务占比较高的模式,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监管要求和市场需求。现在大家都在强调主动管理能力,特别是权益类、固收类的主动管理产品,这需要更强的投研能力和更精细化的风险控制。

合规与风控的“紧箍咒”

当然,我们不能忽视监管的因素。近年来的监管政策,特别是围绕着“合规经营”和“风控”的各项要求,是实实在在的。无论是内控指引、风险监测,还是对业务资质的审慎审批,都在不断收紧。这当然是为了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,但短期内,无疑增加了券商的运营成本和业务开展的难度。

我们经常会在内部会议上讨论,某个新业务的推出,需要经过多少个部门的审批,风险评估要做到什么程度。有时候,一项创新业务,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合规瑕疵,就被无限期搁置了。这不像以前,大家可能还有点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空间,现在是“不允许犯错”。

“价值回归”与“新机遇”

那么,为什么有人说“寒冬”?我觉得是因为大家习惯了过去那种高歌猛进、野蛮生长的模式。当市场进入调整期,增长放缓,甚至出现收缩,自然会产生“寒冬”的感觉。但如果我们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,这也许是券商行业“价值回归”的必然过程。

大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,从过去的“规模驱动”转向“能力驱动”。更看重投研实力、风控能力、客户服务能力,以及技术赋能。那些能够真正为客户提供专业、可靠的投资咨询和财富管理服务的券商,才会在未来的市场中站稳脚跟。

而且,新的增长点也在悄然出现。例如,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优秀的基金公司开始和券商合作,通过券商的渠道销售其优质产品;量化交易、跨境投资、ESG投资等新兴领域,也在为券商提供新的业务机会。如果能抓住这些变化,券商并非没有未来。

当然,在这个过程中,确实会有一些券商因为转型不及时、竞争力不足而被淘汰,或者业务规模被大幅压缩。这或许是“寒冬”背后更残酷的现实。但对于那些有准备、有能力、有战略的券商来说,这恰恰是一个弯道超车,重新定义自身价值的绝佳时机。就像老话说的,浪潮退去,才知道谁在裸泳,也才知道谁在真正构建自己的“护城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