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浅显”这两个字,听上去简单,但要真说到它是什么意思,特别是用在咱们这行里,有时候还真得琢磨琢磨,甚至会遇到一些挺有意思的误解。
大伙儿第一反应,可能就是“简单”、“容易懂”,没错,这肯定是“浅显”最基础的含义。比如,咱们给客户讲一个技术方案,要是对方一听就明白,没什么障碍,那可以说这个方案的表述是浅显易懂的。
但有时候,“浅显”也带点别的意思。比如,在内容创作里,我们追求浅显,是为了让更多人接受,不让门槛挡住大多数人。我记得刚入行那会儿,有次给一个新项目做用户说明,团队里就有个同事,特别较真,非要把所有专业术语都保留,搞得跟学术论文似的。结果呢?用户反馈全是“看不懂”、“太复杂”。那时候才体会到,好的解释,就是要“浅显”得恰到好处,既不失专业,又能让目标受众轻松接收。
这不仅仅是语言上的简单化,更是一种同理心的体现。你得站在读者的角度想,他了解多少?他需要什么信息?然后才能把复杂的东西,剥掉不必要的包装,展示出最核心、最容易理解的部分。
当然,这儿有个很重要的界限,就是“浅显”和“肤浅”的区别。我见过不少例子,一味追求“浅显”,结果把内容搞得过于表面,信息量锐减,甚至失真。这可不是我们想要的。浅显,是深度加工后的简洁,是化繁为简的智慧;而肤浅,则是根本没下过功夫,或者故意省略关键信息,给人一种“没讲透”的感觉。
比如说,我们在做一个关于数据安全的产品演示。如果只是简单地说“我们的产品很安全”,那肯定是肤浅。但如果能用几个生动的小故事,比如一个模拟的钓鱼邮件攻击被成功拦截,再配上几句简单易懂的解释,说明为什么会被拦截,以及它能保护用户哪些方面,那这个解释就既浅显又到位了。
我以前有个客户,他们的产品挺牛的,但市场宣传材料做得一股“技术宅”的味道,全是参数和代码。我们帮他们重新梳理,把那些复杂的性能指标,转化成用户能直接感知的好处,比如“运行速度快了多少”、“电量消耗降低了多少”,这样用户一看就明白了。这就是把“深”的东西,用“浅显”的方式表达出来,但信息的核心价值一点没丢。
怎么做到既浅显又不肤浅?这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反复推敲。我们经常会做用户访谈,或者找一些对产品不太了解的人来试用,听听他们的反馈。他们的困惑,往往就是我们解释不够“浅显”的信号。
还有就是,不同受众对“浅显”的标准是不一样的。对技术专家来说,一些底层的原理可以讲得细致些;但对普通消费者,可能只需要知道“它能帮你做什么”就足够了。所以,在追求浅显时,一定要明确你的目标受众是谁。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为一个新兴的SaaS平台设计推广文案。这个平台的功能很强大,涉及很多后台逻辑。一开始,我们尝试用直白的技术语言描述,结果转化率不高。后来,我们调整思路,聚焦在用户使用场景上,比如“它能帮你节省多少工作时间”、“让你轻松管理客户”,用户看了反馈就完全不一样了。这种转变,就是对“浅显”的更深理解。
有时候,甚至可以通过类比来达到浅显的效果。比如,解释一个复杂的算法,你可以用“就像给商品排序一样”来引入,这样大家就能快速建立起一个初步的认知框架。
大家可能觉得,“浅显”就是简单点嘛,有什么难的。但实际上,要做到真正“浅显”,往往需要更深度的思考和更扎实的功底。因为你要先把复杂的东西吃透,然后再用最简洁、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。
就像我们做产品设计,一个好的用户界面,看上去好像很简单,但背后是无数次的原型修改、用户测试,以及对用户行为的深刻洞察。浅显的用户界面,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出来的。
我们公司,像我这样的老兵,在客户沟通时,最怕的就是被客户问“你们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?”,如果我们答不上来,或者说得含糊不清,那就说明我们的表达不够“浅显”,没能打动对方。所以,如何把我们产品的核心价值,用最浅显、最有说服力的方式呈现给不同类型的客户,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功课。
有时,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客户,他们自己对产品不太了解,却要求我们用一种他们认为“浅显”的方式去解释,但这种“浅显”却是建立在对实际情况的误解上的。这时候,我们就得在保持浅显易懂的同时,也适当地引导他们,让他们理解事情的本质。
所以,在我看来,“浅显”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,更是一种对用户尊重和理解的体现。它是把复杂的知识、产品价值,用最容易被接受的方式传递出去,让用户能够快速掌握,并从中获益。这背后,是对专业知识的熟稔,对目标受众的洞察,以及对沟通艺术的追求。
如果我们能把产品介绍得浅显易懂,把技术原理讲得明明白白,让用户感受到我们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,那么,无论是在销售、市场还是产品服务上,都会事半功倍。
最终,做浅显的内容,也无非是想让更多的人,能顺利地、愉快地使用我们的产品,或者理解我们想传达的理念。这种“浅显”,是对用户智慧的致敬,也是我们自身专业能力的最佳证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