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银子如何检验,这事儿可不是件简单事。很多人以为就是看看颜色、掂掂重量,或者拿指甲刮刮,其实真要弄明白,门道可多了。我刚入行那会儿,也觉得简单,结果栽了不少跟头,赔过钱,更别提那些跑偏的误区,像是总有人说成色越白越好,或者越“硬”越值钱,这些说法,真要较真起来,有时候反而是错的。这行当,细节决定成败,尤其是在检验银子如何检验上,更是如此。
刚拿到一物件,第一反应当然是看。纯正的银子,尤其是在光线好的情况下,会呈现出一种柔和的、略带青白的光泽,而且颜色很均匀。不像有些含铜量高的,看着会发红或者发暗。我常说的“贼光”,就是那种特别刺眼、有点发蓝的亮光,这有时候也得留心,可能是掺了别的,或者抛光过度。当然,这只是第一步,光凭颜色,很多假货也能模仿得八九不离十。
再就是看做工。如果是一件雕件或者首饰,仔细看看那些边角、焊接口,有没有粗糙的地方,有没有填补的痕迹。老物件尤其要注意,很多时候能从包浆、磨损的自然程度来判断。有时候,我会用一块比较熟悉的、纯度不错的银料,在物件上轻轻划一下,看看留下的痕迹是什么样的。纯银留下的痕迹应该是比较清晰、有点银白色的,要是发黑或者特别容易抹掉,那就要多个心眼了。
还有一个小细节,就是掂重量。同体积下,纯银比很多其他金属都要重一些。但这依赖于经验,而且很多时候,不良商家会用密度相似但价值低廉的金属来仿冒,所以单纯靠手感,有时候也不太靠谱,特别是体积比较大的物件,很容易被蒙蔽。不过,对于一些熟悉的形制,比如老银元宝,它的尺寸和重量有个大致的范围,稍微有点出入,就能大概有个感觉。
试金石这个东西,可能很多人都听过,但具体怎么用,就不是人人清楚了。简单说,就是拿一块坚硬的黑色试金石,把你要检验的银子在石头上轻轻划一下,留下一道银痕。然后,拿不同浓度的硝酸,比如用硝酸配上盐酸制成的“王水”或者稀硝酸,滴在银痕上。不同纯度的银,在不同浓度的酸作用下,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反应。纯度越高的银,颜色反应越接近,相对稳定;要是掺了别的,颜色变化会比较明显,甚至可能直接变黑。这是我早期比较依赖的方法,相对直接,效果也不错。
说到火烧,那更是检验银子的古老方法了。当然,这得小心操作,不是随便烧烧就行。一般会用到小型的喷枪,或者专用的炉子,把银料加热到熔化状态。观察熔化的过程,以及冷却后的颜色和状态。纯银在高温下会变得很“活跃”,表面可能会出现很多小气孔,冷却后光泽也比较独特。要是掺了别的杂质,比如铜,高温下可能会发黑;如果是铅,熔化后表面可能会形成一层灰色的氧化层。这个方法最直接,但也最容易损坏物件,所以除非必要,我一般不会轻易使用,而且需要对火候的控制非常精准,不然一个小小的试样,就可能因为操作不当而报废。
还有一点,关于火烧,需要注意的是,硝酸银(AgNO?)的检验方法。虽然这个和直接火烧不一样,但很多人也归类在“火”的范畴。硝酸银遇光会变黑,这是它本身的特性。而纯银在接触硝酸银溶液时,会产生一种白色的沉淀,也就是氯化银,但这不是检验纯度的关键。关键在于,不同的杂质,比如铜,在硝酸银溶液里可能会有不同的颜色反应。这个方法主要用来辅助判断,有时候作为最后的确认手段。
当然,现在讲究科学,密度测定法是更精确一些的。理论上,纯银的密度是10.49克/立方厘米。你可以用阿基米德原理,先称量物件在空气中的重量,再称量它在水中的重量,通过计算就能得出它的体积,进而算出密度。这个方法对物件的形状有一定要求,不能太复杂,也不能有太大的空洞。我有时候会用这个方法来检验一些比较规整的银条或者银饼,效果很直观,数字摆在那里,造假空间就小了很多。
更进一步,就是借助现代化的仪器了。比如X射线荧光光谱仪(XRF)。这种仪器不需要破坏样品,直接放在仪器上扫一下,就能知道它主要由哪些元素组成,以及它们的含量比例。我接触过好几款XRF,有的甚至可以做到无损检测,对于一些贵重或者历史价值较高的银器,这是最理想的检验方式。它能直接告诉你银含量有多少,同时还会列出其他的杂质成分,非常精确。而且操作也相对简单,主要还是仪器的成本比较高,不是一般个人能轻易拥有的。
还有就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(ICP-OES)或质谱仪(ICP-MS)。这些仪器同样是破坏性检测,需要将样品溶解后进行分析,但精度非常高,能够检测到微量的杂质。这类仪器更多用在实验室或者大型检测机构。对于我们日常接触的银子如何检验,XRF已经足够满足大部分需求了。选择哪种方法,还得看具体情况,比如物件的珍贵程度、对无损的要求,以及你的预算和可获得的资源。
说到底,银子如何检验,是个经验活,也是个技术活。我刚开始的时候,对火烧和试金石的方法掌握得不错,但很多时候,会遇到一些“夹层”的假货,外面包一层薄银,里面是别的金属。这种就得靠敲击听声音,或者看边角有没有缝隙。有时候,遇到一些老银饰,上面的刻字、花纹,甚至是一些残缺的工艺,都有其年代和风格的印记,这些都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看得出来。
我记得有一次,看到一批老银碗,品相都很好,颜色也对,试金石反应也正常。我当时就觉得挺靠谱,就收了一批。结果回来一检查,才发现有些碗的底足被做了手脚,里面掏空了,然后用纯度稍低的银片焊上,外面再做旧。这种手法非常隐蔽,如果不是我仔细观察,或者说,如果我没在某个午后,无意中听到一个碗掉在地上发出的那种“沉闷”的声响,可能就漏掉了。事后想想,真是一念之差,几千块钱就打了水漂。所以,多听、多看、多上手,是检验银子如何检验的根本。
现在,我更倾向于结合多种方法来综合判断。比如,拿到一件东西,先看颜色、光泽、做工,用手掂量一下重量和质感。然后,选择一个不显眼的地方,用小刀或者刮刀轻轻刮一下,看看金属的本色。如果情况允许,我会用XRF做一个快速扫描。最后,如果还要进一步确认,或者遇到特别可疑的,才会考虑使用试金石或者更具破坏性的方法。记住,安全第一,不要为了检验而毁掉了原本有价值的物品。在银子如何检验这条路上,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得失,关键是从每次经验中吸取教训,不断完善自己的判断力。
上一篇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