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收购国企:一些实操中的思考与经验

理财顾问 (3) 2小时前

如何收购国企:一些实操中的思考与经验_https://wap.fcdydaikuan.com_理财顾问_第1张

“怎么收购国企?”这问题,问出来往往不是问“怎么买”,而是问“怎么能买成”。很多人以为就是走个流程,签个字,但实际操作起来,那弯弯绕绕,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,尤其是涉及国资背景的。这东西,不是说你有钱就能随时拍板的,背后牵扯的面子、里子、规矩,那叫一个多。

接触国企收购的起点:信息不对称是常态

刚开始接触这事的时候,zuida的感受就是信息不对称。guanfang渠道能拿到的信息,比如产权交易所的挂牌公告,那只是冰山一角,甚至可以说只是一个“引子”。你想知道这家国企过去经营状况怎么样,债务情况如何,管理层有没有什么潜在的问题,这些在公开信息里是很难挖到的。通常,我们需要通过各种关系,甚至是顾问团队,去一点一点拼凑这些信息。有时候,甚至需要接触到企业内部的一些员工,或者了解其主要业务往来的客户,才能拼凑出一个相对真实的画像。

而且,国企的股权结构也常常不是那么清晰。很多时候,表面上看起来是某一个大的国资委持股,但实际上,它的背后可能还关联着其他层级的国资平台,或者是通过一些基金、信托等方式进行持股,这些都需要你去一一梳理清楚。

说实话,很多时候,我们看到一个不错的国企项目挂出来,但真正深入了解后,可能会发现里面隐藏着一些你无法接受的风险,或者是改造成本太高。所以,信息收集和判断,绝对是整个过程最关键的第一步,甚至可以说决定了你后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否值得。

尽职调查:不止看账本,更要看“人”和“规矩”

尽职调查,这四个字听起来很学术,但实际操作起来,那可真是细致到令人发指。我们不仅要看财务报表,分析它的盈利能力、资产负债情况,更重要的是,要深入了解这家国企的“基因”。什么叫基因?就是它的历史沿革、组织架构、人员构成、企业文化,以及最重要的——它在当地的“江湖地位”和政商关系。
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看上一个地方性的制造企业,财务数据还可以,也算是个“老字号”。当时我们做的尽职调查,就是常规的财务、法律、税务这几项。但直到签了意向协议,准备进场的时候,才发现这个企业zuida的资产,其实是它在当地的土地使用权,但这个使用权背后,牵扯到很多历史遗留问题,以及跟当地政府的一些特殊约定。我们当时只看到了账面上的价值,却没能深入挖到这种“非市场化”的价值,最终因为这个原因,项目就谈不下去了。血淋淋的教训。

此外,国企的管理层和员工,很多都有一定的体制内背景。他们的稳定情绪,以及如何处理好收购后的整合,也是尽职调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。这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,更需要整个收购方的战略层面的考量。

与国资监管机构的沟通:耐心与策略并重

“国企”,顾名思义,就是国有企业。你想收购它,就得过国资监管机构这一关。这里面,不同的地方,不同的层级,会有不同的审批流程和侧重点。有些人会觉得,把钱准备好,合同签了就行,但其实,很多时候,你的钱再多,如果过不了他们的“门槛”,一样是白搭。

我见过一些收购方,仗着自己钱多,姿态很高,觉得国企就应该“被收购”。这种做法,往往会碰一鼻子灰。国资监管机构,他们看的不只是交易对价,更看重的是收购方能否为这家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,能否保值增值,甚至在一定程度上,还会考虑对地方经济、就业的影响。

所以,与这些机构的沟通,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策略。你需要让他们感受到你的诚意,让他们看到你对这家企业的规划是切实可行的,并且是能够带来共赢的。这中间,可能需要反复的汇报、答疑,甚至是对你收购方案的不断调整。有时候,一个小小的政策解读,或者一个关键部门负责人的态度,都可能影响整个交易的走向。

交易结构设计:让各方都能接受

交易结构的设计,说白了,就是怎么让卖家(通常是国资监管机构)和买家(也就是你)以及被收购的企业本身,都能满意。国企的收购,很多时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个纯粹的市场化交易,它往往需要考虑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,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。

比如说,股权转让的比例、支付方式(一次性付清还是分期支付)、债权债务的处理,以及收购完成后,你计划如何对企业进行管理和运营,这些都需要一个清晰的方案。有时候,为了达到国资监管的要求,我们可能需要设计一些特殊的交易安排,比如引入一个战略投资者,或者承诺在一定时期内不进行大规模裁员等等。

我还遇到过一个情况,就是收购方想整体收购,但对方国资委却希望保留一部分股权,让它继续作为国有控股企业,但同时又引入你这个有实际经营能力的投资者。这种情况下,你就需要去设计一个“少数股权参与”但又能掌握实际控制权的交易结构,这其中的复杂性,足以让很多人头疼。

收购后的整合: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

很多时候,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“怎么买到”上面,但实际上,收购成功只是一个开始,真正的挑战,往往在收购完成后。尤其是在收购国企之后,整合的难度会比收购民营企业大得多。

你可能会遇到企业文化的不适应,原有的管理层和员工可能对新来的“老板”存在抵触情绪。而且,国企的管理流程、审批机制,可能都比较僵化,需要你花大力气去改革。我亲身经历过,收购一个国企后,想推行一项新的绩效考核制度,结果被层层阻力给卡住了,最后不得不采取一些折中的办法。

还有,国企的很多业务,可能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,可能还承担着一些社会功能。收购方需要考虑,如何在保持企业盈利能力的同时,兼顾这些社会责任,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。如果你一股脑地按照民营企业的思路去“去国企化”,那很可能引发巨大的社会矛盾,甚至导致整个项目失败。

所以,在收购之前,你必须要想清楚,你是否有能力,也有意愿去应对这些整合过程中的挑战。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,更多的是管理能力、沟通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。

总而言之,如何收购国企,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你对政策有深入的理解,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,更要有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和管理问题的能力。这行当,看起来门槛高,但一旦你真正理解了它的逻辑,并且能够灵活运用,机遇也同样巨大。

下一篇
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