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不少朋友在问,为什么国防军工板块会突然出现这么大的跌幅,感觉跟预期的不太一样。其实,这个问题挺复杂的,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,而且很多人可能还是从一些老套的逻辑去理解,比如行业周期啊,政策驱动啊。但实际操作中,我们遇到的情况远不止这些。说实话,这背后的原因,得从多个维度去拆解,才能看得更明白。
很多时候,股票市场的波动,尤其是像国防军工这种带有一定政策属性和重资产特点的行业,对宏观经济和市场情绪的变化会非常敏感。当整体经济出现不确定性,或者市场风险偏好下降时,投资者往往会选择规避风险,资金自然会从前期涨幅较大的板块流出。这几年,我们国家经济一直在转型,外部环境也充满变化,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制军工板块情绪的因素。
拿我前两年经历的一次情况来说,当时军工整体表现还不错,但因为一些国际局势的变化,导致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出现下调。那时候,我们看到很多之前一直看好军工的资金,开始转向一些更抗周期、或者短期内现金流更确定的行业。这中间,其实也夹杂着一些对军工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担忧,尤其是当一些新项目的投入期比较长,回报周期也拉长的时候,这种担忧就会被放大。
而且,市场情绪这东西,有时候真的很难捉摸。可能就是因为某个外部事件,或者某个大V的一句话,就会引起连锁反应。尤其在信息传播如此发达的今天,这种情绪的传导速度非常快,也更容易被放大。所以,单纯看行业本身的逻辑,有时候是不足以解释短期大幅波动的。
另一个重要因素,就是对国防军工企业自身盈利能力和估值水平的重新评估。过去几年,因为我们国家军改的推进和一些重点装备的列装,军工板块的业绩确实有不错的增长,很多企业也因此受到了市场的追捧,估值一度被推得很高。但股价的上涨,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企业本身的价值上来。
当市场进入一个冷静期,或者投资者对未来增长的确定性产生疑虑时,就会开始仔细审视这些企业的财务报表。比如说,订单的持续性如何?交付的进度是否符合预期?利润率有没有受到成本上涨的影响?这些看似基础的问题,在估值被推高的时候,就显得尤为关键。一旦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确定性,就可能引发对整个板块的重新定价。
我们自己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,在评估一个某年新材料供应商时,发现其虽然有军品订单,但受制于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波动,毛利率并没有预期的那么稳定。虽然其在整个产业链中位置很重要,但这种盈利的不确定性,会让人对其长期投资价值产生一些保留意见,自然也会影响到对其所在板块的整体看法。
国防军工的订单,尤其是那种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的大型项目,其订单结构和交付进度往往是影响企业业绩的关键。有时候,我们看到的订单数据可能很亮眼,但如果这些订单的交付周期很长,或者其中包含了很多一次性的、非经常性的收入,那么对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的支撑就没那么强。尤其是一些大型的航空发动机项目,或者舰船制造项目,其研发投入大,生产周期长,中间的变数也多。
我记得有一年,我们关注的一家大型军工集团,公布的合同额非常可观,大家都觉得业绩有保障。但后来仔细一看,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长期合同,且大部分交付要等到未来三五年。更关键的是,我们发现其当年实际的交付量和验收进度,并没有达到市场之前普遍预期的水平。这导致了大家对其实际营收和利润的确认产生了一些怀疑,股价自然也就有了压力。
此外,军工产品的迭代速度也很快,过去几年我们看到的很多装备,现在可能已经到了更新换代的时期。如果企业在新一代装备的研发和生产上没能跟上,或者新产品的订单落地速度不及预期,那么其未来的增长空间就会受到限制。这也会让投资者在评估现有估值时,更加谨慎。
虽然国防军工受到政策驱动的属性很强,但有时候,政策的变化也可能成为市场的“利空”。这里说的不是政策本身的变化,而是市场对政策预期的“错配”。比如,大家可能普遍预期某项改革会带来多大的订单增量,或者某项技术突破会带来多大的业绩提升,但当实际的政策落地或技术进展并没有达到那么高的预期时,市场就会感到失望。
举个例子,过去几年,“军民融合”是一个非常热门的概念,很多军工企业也在大力发展民品业务。大家普遍认为这会带来新的增长点。但实际上,我们看到,很多军工企业在民品市场的竞争力并不强,或者说,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军工领域,民品的拓展效果并不显著。当市场发现这一点,或者某些民品业务遇到困难时,对整个板块的乐观预期就会打折扣。
还有,国家在战略层面的调整,比如在某些重点领域投入的力度发生变化,也可能影响到相关企业的订单。有时候,市场会过度解读一些政策信号,或者对政策的执行力度和范围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。一旦现实情况与这些预期有差距,股价的下跌也就难以避免了。
国防军工行业,尤其是高科技领域,研发投入和技术迭代是其生命线。企业需要不断投入巨资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和装备的升级换代,才能保持竞争力。但这种高强度的研发投入,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。可能投入了很多资金和人力,最后技术并没有达到预期,或者被竞争对手赶超。
我记得几年前,有一家在无人机领域比较领先的上市公司,因为在某项关键技术上遇到了瓶颈,导致新一代产品的研发进度一再推迟。当时市场对这家公司的预期很高,股价也一度涨得很高。但随着研发进度的滞后,市场的信心受到很大影响,股价也出现了大幅回落。这件事也提醒我们,在看军工股的时候,不仅仅要看已有的订单和产能,更要关注其在技术创新和研发上的持续能力。
而且,军工产品的技术验证和审批流程非常严格,周期也很长。一款新装备从研发到最终列装,可能需要很多年。在这个过程中,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,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商业化进程。这些都增加了军工企业运营中的不确定性,也是市场在评估其估值时不得不考虑的风险。
最后,我们也要看到,国防军工行业内部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结构性分化。并不是所有的军工企业都面临同样的机遇和挑战。有些企业可能受益于国家重点支持的某个领域,比如航空、舰船、或者电子信息领域,其订单和业绩增长就比较确定。但有些企业,可能因为所处细分领域的发展速度较慢,或者自身核心竞争力不足,就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。
所以,当市场出现整体性下跌时,我们更需要仔细去分析,哪些细分领域、哪些龙头企业,是真正具有长期价值的,哪些只是受到短期情绪炒作的。我们不能一概而论,把所有军工股都视为同一个整体。举个例子,虽然整体军工板块承压,但一些在核心部件、或者高端材料领域具有独特技术优势的企业,可能反而会因为其稀缺性和重要性,在市场调整中表现得更具韧性。
回顾过去几年,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些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的企业,它们的产品在国际上也很有竞争力。这些企业,即使在市场调整中,也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。这恰恰说明了,真正驱动国防军工长期价值的,还是那些具有核心技术、能够持续创新、并且能够抓住国家战略机遇的企业。至于那些仅仅是搭上了行业整体上涨顺风车的企业,在市场调整的时候,就容易出现大幅回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