啤酒为何呈现出“垄断”的局面?我的几点粗浅看法

理财顾问 (1) 6小时前

啤酒为何呈现出“垄断”的局面?我的几点粗浅看法_https://wap.fcdydaikuan.com_理财顾问_第1张

很多人一听“啤酒为什么是垄断”,可能觉得这是个伪命题,毕竟货架上品牌琳琅满目,从几十块一瓶的精酿到几块钱一罐的拉格,选择实在太多了。但如果咱们深入行业里看看,特别是那些做过市场、跑过渠道的,心里大概都有数:啤酒市场,尤其是在大众消费层面,确实有那么一股力量,让少数品牌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,那种感觉,怎么说呢,就像是“被选择”了,而不是“自由选择”。

品牌集中度与规模效应的魔咒

说到底,啤酒这个生意,得益于规模效应。简单来说,产量越大,单位成本就越低。你想啊,一条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,一年能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吨啤酒,那摊销到每一瓶、每一罐的成本,就比一个小作坊要低得多。这也就意味着,那些能买得起、能建得起这种大型现代化生产线的企业,他们才有资格去参与到价格战,或者说,他们有能力用更低的价格来抢占市场份额。

我们当年做市场的时候,最头疼的就是几大头部品牌的“组合拳”。他们不仅仅是在电视上打广告,更重要的是,他们在渠道上的渗透力。想想看,一家大型啤酒厂,它有自己的物流体系,自己的仓储,跟经销商的关系也早就盘根错节了。一个经销商,如果他要进货,完全可以把旗下的大部分 SKU(商品种类)都换成某个大品牌,这样一来,他能拿到的价格、返利、甚至促销支持都远超小品牌。日子久了,小品牌自然就很难挤进去了。

而且,这些大品牌背后的母公司,往往资金实力雄厚。他们可以承受短期的利润牺牲,来换取长期的市场控制权。比如,某年某个区域可能啤酒消费不太景气,大品牌可能就直接打价格战,把价格压到成本线附近,把那些靠微薄利润生存的小酒厂逼得喘不过气来。这种“以本伤人”的策略,对资金链紧张的小企业来说,简直是灭顶之灾。

消费者心智的固化与品牌忠诚度

“买啤酒,就那个牌子。”这句话说出来,你会发现,很多人心里都有一个默认的选项。这可不是偶然形成的。几十年如一日的广告轰炸,加上对消费者习惯的精准把握,让这些主流品牌深深地烙印在了大众的消费心智里。尤其是在很多非一线城市,或者说,当人们只是想“随便喝点什么”的时候,他们往往会不假思索地选择那些最熟悉的品牌。
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尝试推广一款定位比较高端、口味也非常独特的新品。包装设计、原料选择都花了大心思。刚开始在一些城市反响不错,尤其是在年轻人中。但问题很快就来了,当它要铺货到那些以传统渠道为主、消费者buy习惯相对固定的县城或者乡镇时,就碰了壁。经销商觉得,我为什么要拿你的新品,承担那些不确定性?我的店里已经堆满了某个大牌的啤酒,它们卖得稳定,消费者认。你这个新品牌,万一卖不出去,积压在手里怎么办?

这不仅仅是经销商的顾虑,也是消费者的顾虑。他们习惯了某个品牌带来的“安全感”,不希望因为尝试一款新产品而冒着“踩雷”的风险。这种由大规模营销和长期市场沉淀形成的“品牌惯性”,是很难被打破的。即使我们的产品在品质上更优,但在消费者“我需要喝啤酒”的那个瞬间,他们脑海里闪过的,往往是那个早已熟悉的、被反复教育过的名字。

渠道的深度绑定与进入壁垒

啤酒的销售,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线下渠道,特别是餐饮、商超、便利店这些终端。而这些渠道,长期以来都被几大巨头深度渗透和绑定。他们可能跟大型连锁超市有战略合作协议,确保自己的产品在显眼位置,有更多的陈列空间。他们也可能给餐饮门店提供各种支持,比如餐桌布、冰桶,甚至是直接的资金扶持,来换取在菜单上的优先推荐权。

这种渠道的深度绑定,就形成了一个很高的进入壁垒。你想让你的啤酒进入一家生意不错的餐馆,但老板告诉你,他现在已经有了一个“酒水供应商”,这个人能给他提供全套的服务,从啤酒到白酒,再到饮料,一条龙。而且,这个供应商是某个大啤酒公司的代理商,他不仅能给老板提供优惠的价格,还能定期组织一些推广活动,给老板带来额外的客流。在这种情况下,你一个单品的新品牌,想要塞进去,难度可想而知。

我们曾经尝试过一种模式,就是绕开传统的餐饮渠道,直接对接一些新兴的消费场景,比如一些精酿酒吧或者线上外卖平台。刚开始看起来很有希望,销量也在逐步上升。但你很快就会发现,当市场体量达到一定程度时,无论你如何“创新”,最终还是要面对那些成熟的、被头部品牌占据的线下渠道。一旦你想进一步扩大规模,就绕不开那些“关系”,而这些关系,你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。

成本控制与价格竞争力

啤酒为什么是垄断这个问题上,成本控制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。大型啤酒企业通过规模化采购,可以拿到更低的原材料价格,比如麦芽、啤酒花、包装材料等等。他们与供应商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,能够获得更优惠的付款条件,这也能大大降低他们的运营成本。

而且,他们的生产效率极高。现代化的自动化生产线,从进料、发酵、过滤、灌装到包装,整个过程都高度自动化,人工成本降到最低。同时,他们还能通过优化工艺流程、降低能耗等方式,进一步压缩生产成本。这些精打细算下来的每一分钱,都体现在最终的销售价格上。

回过头来看,那些想进入市场的“挑战者”,往往在成本控制上处于劣势。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投资昂贵的生产设备,只能选择相对落后的生产线,这导致效率低下,单位成本居高不下。在原材料采购上,他们也没有议价能力,只能接受供应商的报价。当这些劣势叠加在一起,他们就很难在价格上与头部品牌竞争。消费者不可能为一个同样品质的啤酒,支付更高的价格,除非你提供了什么特别的价值,比如极高的品牌溢价,但那又回到了前面说的品牌心智的问题。

同质化竞争与差异化困境

仔细观察会发现,市面上大部分大众消费的啤酒,在口味、酒精度、原材料配比上,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。消费者之所以选择某个品牌,更多是基于品牌认知、渠道接触以及价格因素。这种高度的同质化,使得市场竞争变得非常残酷,尤其是在价格层面。

这也就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:虽然市场上有那么多品牌,但大家都在围绕着“大众口味”这个核心在转。你要是想做点“不一样”的,比如推出一款口味偏重、麦芽味浓郁的啤酒,可能就很难被大众市场接受,反而会吸引到一小部分精酿爱好者。但精酿市场,虽然有增长潜力,但其规模远不及大众市场,而且也面临着被大品牌“收编”的风险。

我们曾经试图打造一款具有独特地域风味、采用本地特色原料的啤酒,希望能借此在同质化竞争中找到突破口。最初的市场反馈确实不错,媒体也给了一些关注。但问题在于,当你想把这种“差异化”转化为大规模的市场份额时,就会遇到巨大的阻力。首先,原材料的稳定供应是个大问题,本地特色原料可能产量有限,季节性强,无法支撑大规模生产。其次,消费者对“地域风味”的认知和接受度,需要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。相比之下,大品牌只需要在已有的、被大众接受的口味上做微调,或者在营销上营造一种“新意”,就能轻易地吸引走大部分消费者。

行业并购与资本整合的必然趋势

最后,不得不提的是,啤酒行业本身的特点,以及资本市场的运作,也加剧了这种“垄断”的趋势。啤酒生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,但随着技术进步和物流改善,市场边界变得模糊,区域性优势逐渐减弱,取而代之的是全国性品牌和全国性市场。在这种背景下,拥有更强资本实力和更广阔市场覆盖能力的企业,自然更容易通过并购来扩张。

你经常会看到,某国际啤酒巨头收购国内几家区域性啤酒品牌,然后进行整合,提升效率,统一品牌形象。这种整合,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市场份额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,降低运营成本。每一次成功的并购,都意味着市场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,小型企业生存的空间也就更小。

从我个人的观察和一些失败尝试来看,啤酒行业想要打破这种“头部品牌”的局面,确实非常困难。它不是一个靠单一产品就能颠覆的行业,更多的是一个系统性的挑战,涉及到规模、渠道、品牌、成本、消费者认知等等方方面面。也许,真正的“破局”,需要的是更深层次的模式创新,或者等待着某个颠覆性的技术或消费习惯的出现,但就目前而言,至少在普通消费者日常选择的那个层面上,头部品牌的主导地位,恐怕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。

下一篇

已是最新文章